钛金退场,铝魂归来:iPhone 17 Pro 的“减重”革命
iPhone 15 Pro 首次把钛合金带到手机外壳,苹果在发布会上一再强调:它更轻、更强、更高级。两代之后,这条“钛”之路却戛然而止。最新泄露的 iPhone 17 Pro 机壳回到铝合金——准确地说,是“铝+玻璃”的混合方案:整块铝 CNC 雕出中框,中央挖槽嵌入玻璃,用于 MagSafe 线圈和无线充电。苹果 Logo 也将落在这一片玻璃之上,视觉上形成一块“光面岛”,与周围金属的哑光质感形成强烈反差。
为什么放弃钛?重量是最直接的答案。同体积下,铝合金比钛合金轻约 40%。如果 iPhone 17 Pro Max 真的把电池推到 5000 mAh,整机厚度还额外增加 0.5 mm,继续用钛会让重量逼近 250 g。换成铝,就能把数字重新拉回 220 g 以内。对苹果来说,数字就是营销:更轻、更薄、更持久,永远排在“硬度”之前。
当然,降级的不只是质感。钛合金屈服强度可达 900 MPa,而 7 系铝只有 500 MPa 左右;钛的耐磨、耐刮也远胜铝。作为补偿,苹果在中框两侧保留了略高于机背的“微弧台阶”,类似 Apple Watch Ultra 的护墙设计,用来降低跌落时玻璃面板直接触地的概率。镜头区域也顺势变为“全宽矩阵”——横向几乎占满机身,纵向则延伸到顶部边缘。小米 11 Ultra 的硕大影像模组曾被视为“夸张”,如今苹果用更极致的比例把它重新带回主流审美。
更大的矩阵不只是装饰。供应链消息称,iPhone 17 Pro 的三颗后摄全部升级为 48 MP 传感器,长焦端将首次实现 5× 光学变焦(等效 120 mm)。为此,潜望结构加长 15 %,主摄传感器尺寸也增大了 1/3。铝金属更易于 CNC 精密加工,给这些庞大模组留出了排布空间;同时,铝的导热系数(237 W/m·K)是钛(17 W/m·K)的 14 倍,有助于把 A19 Pro 和影像 ISP 的发热迅速导到中框,再借由玻璃 Logo 区散发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降频。
一句话总结:苹果把钛合金的“军工级”故事讲了两年,却在第三年选择回到铝合金的“民用级”现实。牺牲的是极限强度,换来的是更轻的重量、更大的影像空间、更薄的机身以及更可控的散热。对于绝大多数用户,220 g 的铝合金 iPhone 显然比 250 g 的钛合金 iPhone 更有吸引力——苹果赌的就是这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