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产业“西游记”多年,这回取得“真经”

中国制造

导读:

如果说两个月前并购东芝尚属于打开商业国际化的开创性之举;那么此次收购库卡,布局机器人产业生态链,则是美的迈入国际化“智”造的行动性战略。美的一手抓品牌、渠道的商业性融合,一手抓智能生产制造,夯实工业基础,构建优质产品的举措,可以说让中国产业“西游记”多年,终得“真经”。

从三月并购东芝,美的融合其平台、品牌和渠道,建立产品输出通路;到五月收购库卡,回归制造本源,夯实“智”造水平,提升中国产品的底气和信心。至此,美的作为中国家电龙头企业的两大步国际化战略,为中国产业的国际化进程,树立起坚实的榜样。

早期的中国产业,凭借低廉的制造成本和人口红利、资源优势进行产品输出,以为已经打开了国际化的钥匙,其实无非是扮演了“代工”的角色,披着国际化品牌的“外衣”而非输出实际品牌产品。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,中国产业国际化也随之进入迷茫期,向左停滞不前,向右待破局、求突围。

中国产业长久以来因为技术薄弱、品牌竞争力落后等发展劣势,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走得举步维艰,困难重重,红利消失、品牌低廉和产能过剩等等实际问题,又在倒逼着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。

不甘示弱的第一代实业家,想把中国制造的理念远销海外,于是开始思考做自己的品牌,但一无高端研发体系,二无高技术人才,如何进行品牌产品输出,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。2000年前后,中国产业国际化似乎认为打开“进驻”模式,通过一系列并购,借助国际化品牌来建立海外印象,如轰动一时的联想并购IBM,海尔在美国建厂,TCL并购汤姆逊等,并不约而同地达成一种共识:只要在国外插上了“国产”的旗子,喊出了中国的声音,就认定为已实现品牌国际化。但盲动下的品牌国际化,让中国产业掉入一系列的美好陷阱中。

然而,这条路究竟该怎么走?如何走得漂亮又走得长远?这是中国产业需探索的一系列问题。如果继续走原有老路,难免使中国制造陷入盲动、停滞的困境。而要在全球产业中拥有话语权,创新国际化发展道路又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更需要龙头产业摸索与实践。

近几年,随着中国产业加大推进全球化步伐的大环境下,美的把握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,不断践行出一条清晰化的国际化道路,走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。

在国际化战略的逻辑上,美的两步走的策略非常清晰可见,一是海外布局,谋求合作方面:美的并未走以往中国产业“舍近求远”的国际化老路子,而是把主要精力聚焦东南亚国家,以及发展水平相邻近的巴西、埃及等国家,通过在巴西、埃及等国家建厂,以及收购日本东芝都能看出,其国际化战略是精心谋划,其“舍远求近”的合作方式,在前期的国际化进程中拥有太多好处。例如习俗相通,有利于达成管理文化共识;发展水平相近,有利于产品生产、制造、销售的价值体系建立等等。同时,又可以通过“先近后远”的海外进军经验,汲取国外生产、研发、销售等等运营经验; 二是夯实工业基础,深耕产品“智”造:此次收购库卡机器人公司就是最好的实证,其除了要完善科研专利基础,更主要的是布局机器人生态链,与德国等有着丰富技术经验的企业,进行深度战略牵手。众所周知,德国是全球精密制造大国,是工业强国,与其核心企业的联手,将促使中国制造进入高速发展的道路上,从而为全球用户能提供绝对优质的产品提供保障,也一举抹去中国制造的不美历史。由此,美的不但在平台、品牌和渠道上打通了国际化进路;而且在技术、生产这个关键因素上,有了绝对的发言权和坚实的基因,这种“两手抓”、“两不误”的组合拳形式。一方面大大提升了自身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,另一方面则给中国产业提供了一个国际化实践的成功范本。

美的基于现实形势身体力行,用它的市场行为,来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,率先为中国产业国际化树立标杆。从而会催生更多富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和中国产品,也会让中国产业的“西游记”更富有美好的想象!

声明:本文由作者洪仕斌先生独家授权发布,若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本网名和域名(cokeji.com)

抢沙发

昵称*

邮箱*

网址